工业机器人网 / 技术资讯 / 正文

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技术制约因素包括哪些?

2025-01-01技术资讯 阅读 23
选择读文语音:

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面临的技术制约因素主要包括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低、高端技术人才匮乏以及标准、检测认证体系不健全等,以下是对这些因素的具体分析:

1、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低

- 三大核心零部件(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占工业机器人成本的70%左右,但国内这些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仍然较低。

- 减速器和高性能伺服电机等关键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导致生产成本较高,影响了国产机器人的市场竞争力。

- 尽管近年来国产化率有所提升,但大部分核心零部件仍需依赖进口设备和技术,限制了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技术制约因素包括哪些?

2、高端技术人才匮乏

- 工业机器人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 国内在核心零部件和本机制造领域缺乏掌握核心技术的研发技术人员及具备丰富经验积累的装配人员。

- 现场调试、维护操作与运行管理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依然不足,无法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3、标准、检测认证体系不健全

-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部分产品标准已滞后于市场发展,不利于引导整体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 《国家机器人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机器人标准体系,但目前这一目标尚未完全实现。

- 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导致市场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用户的信任度和市场推广。

4、市场竞争加剧

- 随着外资品牌在中国加大产能布局,全球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向中国大陆转移,增加了国内竞争强度。

- 国产品牌在价格上处于劣势,平均价格持续下降,盈亏平衡点不断上移,对盈利能力形成较大冲击。

5、经济环境影响

- 新一轮经济周期下,实体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自动化需求下降,资本支出下滑。

- 中小企业景气度不高,削弱了汽车工业、通用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间接影响自动化需求。

6、技术工艺落后

- 即便技术研发符合标准,生产工艺达不到要求,仍然生产不出一流的核心零部件。

- 为了追求达到先进技术标准的产品,国内不少核心零部件企业采购进口生产和研发设备,导致各企业产品同质化,缺乏核心竞争力。

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面临的技术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教育机构和第三方行业组织共同努力,推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标准制定和市场培育等方面的工作。

猜你喜欢